目前分類:親子教育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神奇的媽媽寶寶連心,小朋友若長期處在「爭吵」的環境中,

身心的發展影響著實很大,請各位爸比媽咪,情緒上來前,請想想你的小寶貝們都在「學習」當下的相處模式、都在「感受」當下的氛圍而不知如何是好

轉載自鄭醫師部落格:http://delightdetox1268.pixnet.net/blog/category/3892166

媽媽心情差 小嬰兒都知道

情緒不佳的母親一抱起孩子,小嬰兒立刻就能「感同身受」。美國紐約大學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團隊發表於《心理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嬰兒雖然無法傳達「五味雜陳」的情感,但他們可不是木人石心,若母親感到壓力或產生負面情緒,嬰兒立刻就能察覺。

「過去研究證實,人類情緒確實會受到旁人情緒『感染』,彼此關係越緊密,感染力越強。」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副教授溫蒂貝瑞曼德絲表示,心理學家及社會學家一直希望釐清人類互相感染情緒的方式,而其研究團隊發現,嬰兒與母親之間,也有類似熱戀中情侶般的情緒交互作用。

研究人員找來69對母親與嬰兒,嬰兒平均年齡介於1歲至14個月間,透過即時監測心跳,反應受試者的情緒變化。受試母親會先單獨與研究人員交談,而在母親說話時,研究人員會出現3種反應,其中正面反應包括點頭、微笑及上半身前傾表示「洗耳恭聽」,負面反應則包括搖頭、皺眉及雙手抱胸。

幾乎所有遭到研究人員負面反應以對的母親,心情會比較差,心跳隨之加快,而在嬰兒重回母親懷抱的數分鐘內,母親心情差的嬰兒,心跳就會加快,且經研究人員評估情緒越低落的母親,其嬰兒心跳就越快。

「當母親將嬰兒抱在懷中,透過身體接觸,嬰兒會立刻察覺母親的負面情緒,」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病學博士後研究員莎拉華特絲解釋,在關係親密的情人、母子之間,不只情緒會受到彼此感染,甚至可能導致生理反應「同步」變化。

嬰兒究竟透過何種方式察覺母親情緒不佳,仍待進一步研究;華特絲等人推測,嬰兒可能藉由觸覺、母親說話的語調、臉部表情,甚至是氣味來感受情緒變化。

延伸閱讀:嬰兒受母親情緒影響相關研究刊載於《心理科學》期刊。

 

 

 

鄭醫師補充:

母子連心,這篇研究就是最好的說明。親密關係中,不只是母子,親密的愛人情許會彼此感染,生理反應也會同步變化,我想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因此,媽媽心情不好,寶寶就不好帶。要讓寶寶快樂安心的成長,媽媽自己的心情維持很重要。

參考文獻:

http://pss.sagepub.com/content/early/2014/01/29/0956797613518352.abstract

  • Sara F. Waters,
  • Tessa V. West,
  • and Wendy Berry Mendes

Stress Contagion: Physiological Covariation Between Mothers and Infa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0956797613518352, first published on January 30, 2014 doi:10.1177/0956797613518352

janice8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40286&prev=-1&next=40282

 

過動兒及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如何照顧過動兒--父母能作什麼?老師能瞭解會更好!

 

這是美國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 提出的一些通則,其中完全不涉及藥物的處理,我在此加入一些臨床實際照護經驗來做為參考資料。家長可以考慮採用,改善彼此的關係:
1
.對你的孩子展現滿滿的愛:接納,可以改變一切,大人需要被接納,孩子更需要聽到自己是被愛跟讚賞的。只關注孩子的負面表現,不斷挑剔,會破壞你們的親子關係,並且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長期的負面評價只會讓孩子的自我認同更糟,當然脫序的行為就會接連不斷。如果以言語表達愛意的方式,孩子怎麼能接收、理解,那麼,一個微笑、輕拍他的肩膀或一個擁抱,都能表達你對他的愛。
2
.要有耐心:很多孩子的狀況,其實是父母的問題,在管教孩子時要儘量保持耐心和冷靜,即使面臨孩子已經不受控的狀態。如果你能冷靜,孩子也比較能靜下來。


3 .樂觀以對:不論對你自己或對孩子,對改善的程度不要抱持過度期望,要理性(其實這是對那些把藥物當改善的唯一方法的父母的勸告)。
4
.花點時間從跟孩子的互動中,領略樂趣:這一點對很多忙碌的家長來說,有點梯度,然而還是得儘量撥些時間來作。費心接受並且欣賞孩子個性的不同面向,並沒有那麼難。想要做到這點的其中一個最佳方式,很簡單,就是花點時間和孩子共處:最好是你們兩人的私密時間,不受其他孩子或大人干擾。
5
.試著把家中的吃飯時間、午睡和就寢時間固定下來:事先預告接下來的行程安排,對這些小孩來說很重要。你可以用大月曆標示出接下來將發生的特別活動。過動的孩子一般而言比較不能接受和不能調整變化,但你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讓她們心理有準備。


6 .確認孩子得到休息:已經注意力不集中了,花更多時間與金錢讓他們去補習只會讓他們更累,學習效果更差。試著避免孩子過度疲勞,因為疲累通常會讓注意力不足的狀況惡化。
7
.找出孩子的「 罩門」:儘量避免製造孩子的困境。例如,有些過動的父母親為了要讓孩子靜下來,所以帶他們去學圍棋,結果越學越靜不下來。英國首相邱吉爾小時候是十足的過動,完全靜不下來也坐不住,他的老師透過要求他每節下課到操場跑步跑到上課鐘響才進教室,他才能每堂課都坐在教室好好聽課。我也遇到父母向我反應,當他們的小孩在課堂出狀況的時候,老師罰他們下課不准出去,結果反而讓孩子更暴躁,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喜歡動的孩子,要用疏導的方式,讓他們的能量有出處,一直壓抑反而會讓孩子的狀況更不穩定。


8 .運用暫停做某件事的隔離處分,或取消某種權益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暫時和社交刺激的活動隔離開來,也許有效。但這樣的隔離處罰時間應該相當短,可是又長得足以讓他回復正常。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希望中斷和去掉失控的行為,但老實說:不見得適用每孩子。我的建議是引導孩子把注意力移轉到其他地方去,一般而言,我們總是不停地禁止孩子:不可以作這個,不可以作那個,但我們很少告訴孩子可以作什麼,透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還能設計成類似遊戲或競賽的形式,他們的參與度會更高。


9 .有組織:幫助孩子組織並把每天該做的事都記在本子裡。確定孩子有個可安靜讀書的空間。


10 .找出方法增進孩子的自尊心和自律感:天生我才必有用,過動的孩子通常在藝術、音樂、舞蹈、體育技能(如柔道,跆拳道或空手道)等方面,表現優異。但不要強逼孩子參加他能力不及的活動,不然反而會造成他們更大的挫折感。
1 1
.交代孩子時,說話簡潔並可作示範:慢慢地、沈穩地說,並且很明確具體。一次給一個指示,同時說明時要停下腳步並和孩子目光交會,表示你有把溝通的意圖放進去。此外,儘量不要在他們還沒完成一個行動週期前又給另外的指令,不然一直打斷的結果只會讓他們更易怒。
12
.你自己也要休息: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耐心及體力來幫助孩子。如果你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壓力過大,事情不會變得更好。


以上提供大家參考,也歡迎多交換彼此的成功經驗。


janice8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童常喝汽水,行為問題出現機率提高!

轉載:http://tw.myblog.yahoo.com/delightdetox/article?mid=40185&prev=40188&next=40183


 
作者: 【中央社波特蘭十六日專電】 |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8月18日 上午12:00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發表最新醫學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喝四份或四份以上汽水的孩童,較不喝汽水的孩童容易出現行為問題。


近幾年,汽水喝太多容易引發兒童肥胖症的醫學研究,受到媒體熱烈討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健康學院流行病學助理教授蘇格立亞率領的研究團隊,則把探討重點放在喝汽水是否會對人類行為產生影響。


研究人員以來自全美二十個城市,大約三千名育有五歲孩童的母親為研究對象,請她們在二個月的時間內,記錄孩子每天喝下多少汽水,並請她們填寫兒童行為分析問卷。


問卷題目包括「孩子是否常常不說話」、「孩子是否害羞」、「孩子是否沒精神」、「孩子在學校是否與人打架」、「孩子是否會破壞東西」、「孩子是否會攻擊別人」等。


統計顯示,約有四三%的受訪兒童每天至少會喝一份(oneserving)汽水;大約有四%受訪兒童每天則喝四份以上的汽水。


研究人員發現,孩童每天喝越多汽水,越容易出現例如衝動等行為問題,尤其是每天喝四份以上汽水的孩童,明顯容易出現侵略行為、退縮以及注意力問題。


蘇格立亞今天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幼齡兒童喝汽水可能導致體重增加,這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負面健康影響,而這項研究結果則顯示,幼小年紀的孩子喝汽水其實還可能有更多的負面影響。


 


鄭醫師補充:


愛喝糖飲或者汽水的孩童,經常也看的到行為問題,飲食不當容易導致身體功能失衡合併出現精神狀況,飲用量越高,出現行為問題機率也隨之提高,提醒大家留意。


參考文獻:


Shakira F. Suglia, Sara Solnick, and David Hemenway. Soft Drinks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 Problems in 5-Year-Olds. The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13 DOI: 10.1016/j.jpeds.2013.06.023


janice8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早戒尿布會造成孩子心裡壓力

2013/06/10 13:29

太早戒尿布會造成孩子心裡壓力

 
 

太早戒尿布會造成孩子心理壓力?

嬰兒與母親 6月號 NO.440


採訪撰文╱林嬪嬙
諮詢/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 黃國洋
   臺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護理長 薛惠珍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很多華人家長在孩子1歲半之前,就訓練他們自己上廁所,有些嬰兒剛會走或學會坐,就不用再包尿布!到底早戒或晚戒尿布有什麼差異?國內外父母對這方面有不 同的觀念和作法嗎?家長如何依個別狀況,選擇最佳時機,訓練寶寶上廁所?



不要操之過急!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表示,寶寶何時戒尿布,會因為文化不同而有差異。
 
而即使同樣文化,不同年代也有差異,像是美國在1945年有65%的幼兒在1歲甚至出生810月就開始戒尿布,但是到19701980年代,1歲以下戒尿布的比例只有不到6%。年代不同,家長的觀念會跟著轉變,早期以父母的生活便利為主為主,所以開始的早,現在多以孩子為中心,強調觀察孩子的發展,資源也較以前充足。
 
 
寶寶生理心理準備好,就是最佳訓練時機
臺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護理長薛惠珍表示,國外父母幫寶寶戒尿布比較偏向以自然方式,國內則呈現兩極化,例如老一輩帶孩子就會比較早,因為早期只有布尿布,洗和曬很麻煩,所以多在1歲前開始訓練,現在有紙尿布、學習褲,使用方便,家長較不會急著訓練。
 
國外曾做過統計,約有10%的孩子在3歲前完成訓練,有26%4歲還未訓練。美國兒科醫學會則建議不要太早訓練寶寶上廁所,台灣多以兒童健康手冊裡面的建議為參考,在1歲半到2歲之間開始。而到底什麼時候開始,應取決於孩子的心理、生理發展狀況,父母和寶寶都要做好準備再進行。
 
薛惠珍護理長表示,孩子生理夠成熟,就是戒尿布的最佳時機,包括已經會走路、會穿脫褲子,可以很穩的坐在馬桶上,能表達,肛門括約肌也發育成熟。通常括約肌成熟約在1歲半到2歲半,這段期間都可以進行訓練,1歲孩子即能表達需求,1歲半能以語言明確的表達,所以,比較建議在1歲半,因為這時候孩子已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感覺。
 
媽咪也可以採 用感覺法和定時法,兩種方式一起來訓練孩子,感覺法是指孩子已會表達一些感覺,像是屁股會痛痛,好像有東西要出來等等,而當孩子尿在褲子上,可問他尿尿時 有什麼感覺;定時法是觀察孩子尿尿便便時間,可能在剛起床或飯前、飯後,固定那個時間讓他坐馬桶,這兩個方法可以一起試。
 
 
戒尿布的準備和訓練技巧
訓練過程技巧的應用很重要,建議用自然的方式,在自然的情境下進行訓練,包括:
 
*備好小馬桶,馬桶的造型、顏色、圖案最好讓孩子選擇,購買時先坐坐看,高度必須要剛好。

*給孩子穿的褲子要穿脫方便,不要太緊或太複雜,以免要尿尿時解不開而更緊張。
 
*馬桶放在孩子熟悉處,例如遊戲室旁邊也可以。
 
*也可以用娃娃做示範,增加孩子學習意願。
 
*媽媽不要對上廁所這件事表現出嫌棄、厭惡的表情。
 
*用正面方式引導,並多給鼓勵,例如給貼紙做為獎勵。坐馬桶時也可以放點音樂。
 
*很多家長會選擇春天或夏天比較暖和的季節,這時候比較不會因為馬桶坐起來太冰冷而讓孩子產生抗拒。
 
 
太早或太晚戒有什麼不同?
薛惠珍護理長 表示,只要媽咪和孩子做好準備,早一點訓練也是可以的,只是,如果時機未成熟,比較容易挫敗,反而讓自己和孩子都有壓力,甚至親子關係變得緊張。如果持續 訓練一兩週都毫無進展,也可以再評估,隔一兩個月再開始也不遲,尤其有些孩子特別固執,不願意配合,建議先觀察一段時間再嘗試。
 
黃國洋醫師認為,早或晚戒尿布,和孩子的智商、學習能力無關,只是過去的研究顯示,越早戒,所花的時間會比較久。另外要提醒的是很多家長會拿自家小孩和鄰居孩子比較,尤其阿公、阿嬤很容易把別人家的經驗帶回家裡,造成父母和寶寶的壓力,事實上從1歲半到4歲之間,什麼時間開始戒尿布都可以,而研究發現:會造成孩子心理壓力,其實和家長的態度以及如何訓練有關,和戒尿布的時間點較無關。
 
 
孩子會不會有壓力?主要看父母的態度
訓練過程中, 父母要給孩子較大空間,不能操之過急,更不可用責罵方式,就算已訓練成功,偶而還是會尿褲子,這時候責怪他,會讓他產生羞愧、失敗感,長期下來會影響人格 發展,孩子可能因為做不到而容易沮喪,或是已經很努力還是不符期望,認為自己很差,而失去自信,所以家長態度最重要。
 
如果等到上幼稚園再戒是否會太晚?薛惠珍護理長指出,有些在職場的媽咪,孩子交由保母照顧,所以會拖到上幼稚園再戒,這確實有點晚,不過這時候因為孩子生理方面已經穩定,表達方面也很成熟,加上同學都能自己去上廁所,在團體動力驅使下,很快就能成功。
 
黃國洋醫師則認為,假如等到上中大班再戒,有可能承受來自同儕的壓力,而影響孩子的人際,所以建議上中大班前,戒掉尿布較妥當。
 
 
 
黃國洋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暨兒童心智科總醫師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現任:臺安醫院心身科暨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薛惠珍
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研究所
經歷:新光醫院嬰兒室護理長
   臺安醫院嬰兒室暨嬰兒加護病房護理長
現任:臺安醫院小兒科病房護理長

janice8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洪蘭:別急,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

2013/08/09 09:13

洪蘭:別急,沒有「輸在起跑點」這回事


2009-08-14 Web only 作者:洪蘭
圖片來源:天下雜誌

好幾位媽媽向我抱怨說放暑假反而比開學時更忙,每天忙著接送孩子上腦力開發班、潛能開發班、才藝班,接接送送,孩子還不感激,整天扳個臭臉給他們看。我問她們何苦來哉,她們異口同聲說怕沒有及時找出孩子潛能,誤了他的前途,讓他輸在起跑點上。我聽了很詫異。這裡面有好幾個迷思。


巴特康納(Bart Conner)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美國男子體操第一面金牌的得主。他小時候並沒有什麼特別,有一次在家裡頑皮,倒立用手走路,他爸爸看見了,覺得很有趣,客人來時,便叫他出來表演,這一點的鼓勵就使得他在家勤練倒立,用手上下樓梯。在學校裡,男生都希望引起女生注意,他沒有別的特長,便常在教室中耍寶、倒立行走。有一天被體育老師看到了,覺得他有天份,便帶他去參觀體操訓練中心。他一眼看到平行桿、單桿和木馬就知道這是他將來安身立命的地方,便回家懇求母親讓他去練體操,那天他十歲。


一開始,教練不收他,嫌他彈性不夠、骨頭不夠柔軟,但是他鍥而不捨的苦練,終於替美國拿到第一面男子體操的金牌(他的太太是一九八四年奧運羅馬尼亞女子體操金牌的Nadia Comaneci)。巴特自己說「一分天才、九分努力」,他是苦練出來的。


任何領域要成名都得下苦功,孩子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我們給他莫札特的環境,他會成為莫札特。他如果有莫札特的能力,但是沒有莫札特的環境,「生命自己會找出路」,他的過程會坎坷,但是他還是會成為莫札特。我們最怕的是孩子不是莫札特,而我們一定要他變成莫札特,這時親子雙方都很痛苦:父母會很失望,覺得孩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孩子會很痛苦,知道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巴特的例子讓我們看到適性發展加上一點點的肯定,可以有很大的成就。


在神經學上沒有「腦力開發」這回事,大腦大約三磅,佔我們體重的百分之二,卻用到我們身體百分之廿的能源,當它用到十倍的能量時,它是不可能只有百分之十在工作,其餘的百分之九十閒閒沒事幹的。大腦是用進廢退,盲人沒有用他的視覺皮質,在實驗上已發現,盲人在讀點字時,視覺皮質被觸覺徵召過去用了。連把正常人眼睛矇住五天都會開始改變他的視覺皮質,去做聽覺、觸覺方面的事,大腦怎麼可能放任百分之九十不做事?


引用自天下雜網站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38644


janice83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